恒指受阻於筆者上周四(24日)指出的25700點阻力位後,果然出現回吐,但上周五大市稍為調整,北水即大舉出手入貨。淨流入資金更是4月底以來,首次有超過200億元北水入場。自從大市在4月初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後再延期,北水流入速度減慢,第二季較第一季流入額度,總體下降了33%。逾百億元流入日子已大為減少,但上周五北水突然再度加快流入。
大額流入非源自散戶
首先,我們回顧近月北水流入逾200億元的日子恒指往後的走勢。數據上,本年見有逾200億元北水流入港股時,翌日恒指未必一定上升,但稍後皆能在短期內攀上更高的位置。恒指在3月18日見頂後回落,北水卻甚為忍手,已不見單日逾200億元的流入規模,僅在4月初特朗普公布對等關稅,港股急跌後,當月才再有大手資金入場撈貨。換句話說,大手的北水在拿捏大市短期走勢上,不只是散戶式見高位回吐便撈貨,其投放大額資金的時間,對中期後市還是有點看法。
後來,隨着美國在關稅問題上不斷TACO(特朗普臨陣退縮),恒指反彈重上23000點,北水在5月、6月及7月初,流入的規模大降。而上周五逾200億元北水流入,則是3個月來首見的大額資金。從數據上看,除非上周五流入的北水,在三兩日內即沽貨離場,否則在港股突破年內高位後僅第一日回吐,北水已大手入場,似乎對後市信心滿滿。事實上,在5月以來,多家內地券商發表報告指出,公募基金持有港股的水平,已接近可買入的上限,除非基金進一步擴大規模或新資金進場,否則北水流入的額度將減少。現在突見單日200億元北水再度進場,是否公募基金已可重新加大投放於港股的比重呢?
另外,若仔細拆開上周五北水流入的選股,當中有93億元屬買入盈富基金(02800)及國指ETF,此筆資金相對較短線,但扣除此部分,仍有超過100億元資金買入其他股份,覆蓋度亦廣,不僅僅集中於三數隻股份上,亦顯示北水並非僅博反彈,而是較系統性地看好並作出部署。
港股此輪上升,是由內地險資及公募基金帶動,與以往先A後H的情況有點不一樣。以往港股急升,往往是A股先升,資金後續才買入H股追差價。
港市更好炒 H股跑贏A股
然而,在內地險資及公募基金參與度與日俱增下,它們更側重估值,而H股相對A股一直存在較大折讓,便令H股升幅顯著跑贏A股,不少內地投資者最近增加開戶參與「港股通」買賣,因為港股新股改制令內地流行的「打新」成本降低,而股票亦沒有內地10%漲跌停板機制,變相令他們乘消息炒作時,更易在短期內獲得更大收益。
看來不論機構及散戶投資者,資金南下趨勢持續,現時更是愈來愈多A股公司同時在港上市,港股的板塊覆蓋度及深度續升,根據恒生AH股溢價指數,AH股差價在本年以來便收窄了約15%。溢價收窄的方式,似乎以H股升幅較大,A股升幅較小的方向發展,特別是H股中自由流通股數較少的股份,在北水買盤持續下,表現跑贏大市。
資本持續南下,最終受惠的也是券商及港交所(00388)。前者受惠IPO及兩地成交同時增加,後者則在港股成交增加下持續受惠資金南下投資趨勢。有港股業務的券商股,以及港交所,都是自去年中央鼓勵險資長期入市下的受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