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到日本橫濱旅遊,碰巧是參議院選舉期間,街上盡是大聲公宣傳政綱的車輛。對日本政治一無所知,只知道自民黨繼失去眾議院大多數後,再在參議院大敗,首相之位據說岌岌可危。
既然不是內行,與其東抄西抄人云亦云寫一大堆,有關日本政治的「評論」不如就到此為止,只談背後的經濟現象。
在酒店看選舉新聞,提到執政聯盟的敗選主要是物價太高這個經濟因素。對從香港(或美國)出發的旅客來說,日本物價高昂是個難以理解的概念:把日圓價錢除以20換算成港紙,從餐廳食物到日常用品,無不是便宜得令人羨慕。不過,旅客只是短期居留吃喝玩樂,在日本工作長期居住的,面對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情況。
遊客愈玩愈平 百姓生活轉差
在過去幾年,日本的平均實質工資不斷下跌,原因是名義工資未能追上明顯已由零轉正的通脹。以最容易理解的語言翻譯,就是到拉麵店食一碗拉麵,幾年前要800日圓,現在已加至1000日圓,但薪金卻一直沒有變化,不似那個來自香港的遊客,根本不用理什麼800還是1000日圓,只知道隨着美元在這段時間轉強,換成港紙那碗拉麵愈食愈便宜。
下次大家到日本旅遊,就可以設身處地,知道餐廳的那個侍應、收銀的那個店員、駕車到機場的那個巴士司機,其生活質素很可能在近年有相當下降,對他們多一點同情了。
為什麼會這樣?工資變化,主要取決於通脹預期,而日本由於其獨特的歷史因素,其預期是相當頑固地接近零的。幾年前有一項大型的調查研究,分析日本人的購物習慣、背景特徵、通脹預期,發現年紀愈大的日本人,通脹預期愈高。把性別、教育、收入考慮在內,以及扣除不同年齡的消費模式差異,通脹預期跟年齡的正關係仍然存在【註】。研究的解讀,是通脹預期跟人生經歷關係密切,例如經歷過二戰後日本超級通脹的一代,想法就會跟成長於九十年代只知通縮不知通脹的一代很不同。
幾代人只有通縮記憶
若然這個解讀成立,日本通脹預期將會有排頑固,令實質工資下降的情況持續。這是因為日本經濟的低通脹(以至通縮)時間實在太長,由九十年代延續到疫情前,想法受影響的日本人有好幾代,為數甚多,而隨着老一輩的去世,整體通脹預期只會愈來愈低,不容易被眼前的通脹數字說服。
順帶一提,研究用的是調查數據,不會定期更新,亦不是大家可以輕易在網上查閱。要知道日本的通脹預期,應用哪一個指標?有趣的,是由日本銀行公布、最經常見報的通脹預期調查,莫名其妙地長期偏高不準確,當通脹為零的時候,也可以得出遠超於零的答案。
比較可靠的數據,是由日本經濟研究中心每月公布的ESP預測,受調查對象是幾十個從事經濟預測的業界人士。根據7月份公布的調查,現時日本的核心通脹超過3%,但專家們還是明顯「看淡」,估計通脹在明年又會跌至2%以下,即央行會繼續不達標。
預期如此,名義工資自然會落後通脹。執政聯盟慘敗,因此可以歸咎於「外圍因素」:疫情導致的供應鏈問題,令全球通脹上升,在通脹預期頑固地低的日本,選民生活普遍受損,其怨恨自然就表現在選票之上了。
註:Diamond, J., Watanabe, K., & Watanabe, T. (2020) . The formation of consumer inflation expectations: new evidence from japan's deflation experience. _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_, _61_(1), 241-28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