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周二。讀者都知,老畢愛以期權等衍生工具滿足「炒癮」,但說到退休部署一類長線投資,崇尚的卻是Less is More,愈簡單收費愈低,愈妙。須知道,業界要「賣東西」,自然標榜回報淡化風險,惟客戶(投資大眾)應否來者不拒,才是關乎血汗錢的重大課題。
資產管理業對規模逾12萬億美元的401(k)及其他美國退休投資計劃早已垂涎欲滴,礙於法規監管,除了一些測水溫式嘗試,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然而,隨着總統特朗普據報不日簽署行政命令,向私人市場資產(private-market assets)管理者敞開401(k)大門,黑石(Blackstone)、阿波羅(Apollo)等私募巨頭,很快便能一嘗宿願,踏上龐大退休投資市場的黃金大道。
這邊廂,華爾街摩拳擦掌,準備發出「私人派對」(private party,語帶雙關)請帖,可是從退休賬戶持有人利益出發,到底應在豐厚回報期望驅動下欣然落疊,抑或想清想楚潛在風險後,以「我太忙,派對還是算了吧」婉拒?今天14字標題試圖拆解的,正是這個迷團。事件雖發生在美國,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圍」風向對本港強積金不無參考價值。
私人市場涵蓋面廣泛,但凡沒有公開交易的資產,諸如非上市公司、私募基金、風投、私人信貸、基建房產,以至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另類資產(alternative assets),皆可歸入此類別。
開拓客源誘因巨大
一直以來,私人市場的客戶局限於機構投資者和富裕人士,後者設有收入(每年20萬美元以上)或資產淨值(至少100萬美元,不包括自住物業)門檻,符合「認可投資者」(accredited investor)定義才可進入。
問題是,機構及有銀士投資私人資產幾近飽和,業界游說原客戶加碼難度日增。在鐘擺的另一端,私人企業延遲上市蔚然成風,資產管理者欲退出個別項目套現離場,急需另覓渠道。換句話說,不論從確保未來增長或替手頭資產尋找「接盤俠」的角度看,操作方都有巨大誘因瞄準個人投資者(散戶)開拓客源。
近年已有基金發行商把私人市場資產包裝成ETF上市,公私界線變得模糊,但向401(k)開放此領域,牽涉的層面大得多,引發的討論自然更熱烈。特朗普着力「去監管」,作為主要持份者,資產管理業拍爛手掌不言而喻。
回到前面的問題:退休賬戶持有人應否涉足私人市場?產品賣方永遠不會倒自己米,面對風險相關質疑,業界選擇避重就輕,強調私人市場不應只為「特殊階層」而設,容許普羅大眾參與,就是要提供平等機會,有錢齊齊賺,令這個潛力優厚的領域邁向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不得不說,業界聰明絕頂。如此回應,得體兼堂皇,既巧妙地避開一系列針對風險的疑問,又覷準一般散戶渴望與機構、富豪平起平坐的心態,以為自己真的「升呢」至另一層次,感覺良好下,對私人資產流動性和透明度遠不如公開市場、槓桿高收費更高等理應深度關注的問題置之不理。
長春藤也平庸
在資產配置中加入與傳統股債相關性低的資產,從分散風險着眼,理論上有助優化投資組合。一些殿堂級投資者,如已故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掌舵人史雲遜(David Swensen),便是靠長期持有另類資產聞名於世,豐功偉績有口皆碑。不過,史雲遜的神級表現,掩蓋不了同類型投資者的平庸,即使地位與耶魯看齊的長春藤基金,也不例外。
Never
Bullshit the Client: My Life in Investment Consulting一書作者Richard Ennis去年底曾發表評論,對相關問題作了深入分析,發現美國名牌大學積極投資另類資產,對回報表現害多於利。這位著名投資顧問指出,配置大量另類資產的長春藤捐贈基金,從2008年金融海嘯至2024年底,整體複合年均回報為8.3%,看似不俗,惟與名校慣用的85%股票、15%債券基準指數同期年賺9.8%相比,押重注另類資產的基金明顯跑輸。
試想,高端投資者在私人市場中尚且買不到好東西,較諸簡單股債組合,16年來每年反而錄得1.5個百分點「負alpha」。不難想像,面向公眾的同類投資,十有八九恐怕都是豬頭骨,業界口中的「民主化」是否等於益街坊,可思過半矣。
公平地說,上述對比似未顧及波動性等因素,經調整後能否為另類資產挽回一點面子,未計過數無法回答。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另類投資基金收費遠高於互惠基金(mutual funds),ETF就更不用說了。《華爾街日報》資料顯示,另類基金每年收取的管理費及其他開支由2%至6%不等,範圍甚闊。交易佣金介乎2%至5%,個別甚至高達10%。
豬頭骨都要啃?
就當基金表現靠譜,七除八扣下,投資者還剩下多少「肉」食,是參加這個private party與否的重要考量。
退休投資大茶飯,私人市場為誰開?老畢維持原判:Less is More,愈簡單收費愈低,對投資者荷包愈有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