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主義大師安德森(James Anderson)的投資生涯中留下了許多經典案例,這些案例充分體現他的投資哲學:
亞馬遜:長期增長典範
2004年,亞馬遜還只是個「賣書的網站」,股價低迷,市場質疑聲不斷。分析師說它永遠賺不了錢,華爾街嘲笑它是「泡沫殘黨」。但安德森在一次內部會議中堅定地說:「這家公司不只是賣書,它在重構商業的基礎設施。」
安德森看到了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在股東信中的那句話:「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是為了未來5年的領導地位。」自此深受打動,決定重倉亞馬遜,並在隨後的3年內愈跌愈買。基金淨值一度回撤超過30%,投資者寫信罵他「固執」、「脫離現實」。安德森卻淡淡然回了一句:「真正的財富創造,必須放到幾十年甚至一家公司整個生命周期的尺度上,才會顯現。」時間證明了他的遠見。亞馬遜從2004年的60美元,漲至2021年的逾3000美元,持有亞馬遜超過18年,獲得了超過40倍回報。
2012年,特斯拉股價僅30美元,Model S剛剛交付,產能地獄、現金流枯竭、華爾街空頭圍剿,馬斯克被媒體稱為「騙子」。安德森卻親自飛往加州,與馬斯克面談3小時。他問了一個問題:「你願意為長期願景,犧牲短期利潤嗎?」馬斯克回答:「我寧願破產,也不願做一家平庸的車廠。」
特斯拉:顛覆性創新押注
那一刻,安德森知道他找到了「非對稱風險」的極致標的──下跌有限,上漲無限。他大舉買入特斯拉,並在2016年、2018年兩次暴跌中加倉。2019年,特斯拉一度跌至180美元,基金淨值單月回撤12%,媒體標題寫着:「安德森的老派幻想正在崩塌。」
但安德森依然沒有賣。他說:「我們不是交易員,我們是企業的合夥人。」
2020年,特斯拉暴漲700%,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安德森在年底的致投資者信中寫道:「我們不是預測了未來,而是與未來站在一起。」他持有特斯拉9年以上,獲得了超過60倍的回報。
騰訊:早期發現價值
2005年,騰訊(00700)剛在香港上市,市值不過10億美元,QQ被視為「山寨ICQ」,遊戲業務飽受爭議。惟安德森在報告中寫道:「這家公司擁有東方最強的網路效應,卻被西方世界完全忽略。」
他親自飛往深圳,與馬化騰會面。那天,馬化騰用PPT展示了「QQ秀」的變現模式,安德森眼睛一亮:「這不是遊戲,這是數位身份的商品化。」他當場決定買入騰訊,並持有至今。
20年過去,騰訊從一隻「小企鵝」長成橫跨社交、支付、雲端、投資的數位帝國,為蘇格蘭抵押信託貢獻了超過50倍的回報。安德森後來回憶:「我們不是因為懂中國而投資,而是因為相信人類行為的普同性。」
安德森對投資行業的傳統觀念提出了尖銳批評,尤其是對短期主義、過度專業化和有效市場假說的挑戰。他指出,雖然投資行業愈來愈專業化,但這並沒有使市場更加有效,反而使問題更加嚴重。
來自醫生世家的安德森,用一個巧妙的比喻說明問題:「如果大多數醫生告訴你一件事是真的,那大概率是真的。但如果大多數投資者告訴你一件事是真的,你最好晚一點再相信。」這種對傳統智慧的懷疑態度,是他能夠發現非共識性投資機會的重要原因。
在投資中,這意味着不應該追求「擊敗市場」或「預測未來12個月」,而是應該找到那些真正偉大公司的共性特徵。只要在某個時點認出其中一兩家,並願意持有十年,其餘部分做得差一些,也無妨。
安德森的成功,從來不是因為「買得準」,而是因為他熬得住。他曾說:「投資最難的部分,不是發現那些少數贏家,而是熬過它們的回撤。」
他的組合曾經歷3次超過40%的暴跌,但每次回撤之後,都創下新高。他不做擇時,不追熱點,只問3個問題:
1.這家公司是否擁有結構性優勢?
2.它的創辦人是否具備長期主義的價值觀?
3.它是否正在改變世界的運行方式?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就買入,然後等待。
正如安德森所說:「真正的財富創造,必須放到幾十年甚至一家公司整個生命周期的尺度上,才會顯現。」在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背景下,這一觀點尤為值得深思。
那些能夠長期陪伴優秀企業成長、熬過必然回撤的投資者,更有可能獲得超越市場平均的回報。最終,投資成功不僅需要認知洞察,更需要心理韌性和長期視角。
安德森的理念提醒我們,在追求財務回報的同時,還應關注投資的社會意義:通過資本配置支援那些解決人類重大問題的公司,從而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福祉的提升。
這或許是投資最高級的形式,也是安德森哲學中最具啟示性的部分。他給我們的不僅是驚人的投資回報紀錄,更是一套值得深思的投資哲學和處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