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理論上有利有弊,但現在看來似乎是弊多於利,不少當年支持脫歐的人都在後悔。當時很多人擔心脫歐將會影響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結果倫敦的地位暫時未見明顯動搖,惟的確有人才外流問題。有趣的是,最受惠的不是法國巴黎或德國法蘭克福這些傳統金融中心,不少倫敦才俊選擇搬到意大利米蘭,高唱「愛上你Milano、夢幻獨自編造」。
為何富豪和高級打工仔們會離開倫敦搬到米蘭?既有英國本身的因素(push factor),也有意大利的因素(pull factor)。前者是因為英國針對富人加稅;後者除了是意大利提供稅務優惠,也跟當地生活環境有關。
意大利是旅遊勝地,風景怡人、美食處處,也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不過講到經濟,普遍印象都認為意大利是「病夫」,也是當年「歐豬」之一。時移世易,近年意大利經濟不算太差,最新失業率為6%,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低。
羅馬是「永恒之城」,也是西方文明發源地之一。佛羅倫斯則是文化名城,文藝復興的重鎮。然而,意大利的金融經濟中心卻在米蘭,米蘭廣域市就佔了意大利GDP總量的10%。而米蘭的人均GDP達到6萬歐羅,是全國平均的兩倍。
意大利股市交易所設在米蘭,而美國上市的意大利ETF(編號:EWI)今年也升了40%。部分以米蘭為總部的公司,股價升幅相當亮麗。裕信銀行(UniCredit)和意大利電訊(Telecom Italia)股價今年都漲了70%。
意大利和米蘭的興旺跟人才流入關係密切。米蘭雖是意大利經濟和金融中心,也是旅遊熱點,向來甚少有外國人長居,近年卻見到不少外國人搬入。這些外國人並非難民,普遍是高級打工仔,甚至是富豪,很多皆由倫敦移居至米蘭。證據之一是:今年4月前,米蘭街頭滿是外國搬運公司的貨車。4月正是英國的稅務年度開始。
英向富人開刀 意國伸橄欖枝
《金融時報》報道,移居當地的包括埃及富豪、英超球會阿士東維拉(Aston Villa)的班主薩維里斯(Nassef Sawiris),還有高盛的副主席羅以德(Richard Gnodde)。積極考慮中的就有私募基金CVC Capital的聯合創辦人Rolly van Rappard,以及LVMH集團的太子爺Frédéric Arnault。移居米蘭的也不只是超級富豪,主力是45歲以上的高級打工仔。根據估計,已有10萬人遷居意大利,當中包括外籍人士,也有「回流」的意大利人。而移民意大利的,近半選擇留在米蘭。除了因為米蘭是經濟金融中心,也由於當地治安較好,遊客也比羅馬或佛羅倫斯少。可以想像,近年米蘭樓價不停攀升,私人會所和國際學校生意大好,情況正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倫敦城受惠於「Big Bang」(金融大改革)。
當中一大關鍵,當然是稅務安排。由2016年開始,意大利已經改革稅制,應對人才外流,也希望吸引富有的外國人。相關計劃推出已久,申請者穩步上揚,但去年才迎來「大爆發」。皆因英國面臨財赤,去年廢除了超過200年歷史的「非居籍」居民(non-domicile residents,留意「居籍」和「國籍」是不同法律概念)稅務優惠。簡單來講,就是向外國富豪或Expat才俊「開刀」。新制之下,英國對他們的海外資產徵收40%遺產稅,而海外收入和投資收益也會落入英國稅網。
相反,意大利伸出橄欖枝。意大利的人才計劃不單適用於全新「落戶」的外國人,也適用於在外國居住9年以上的意大利人「回流」。只要符合以上其中一項資格,意大利政府則只會一次過徵收20萬歐羅的稅款,然後將來15年的所有外國資產收入都不用再交遺產稅。交一次稅就買15年安心,對富豪和高級打工仔都極有吸引力。
同時間,意大利也針對私募基金員工推出特別優惠。私募基金員工的一大收益來自完成「大deal」,在會計和法律上稱為「附帶權益」(carried interest)。英國政府對此加稅,意大利政府卻減稅,所以吸引了不少私募基金高層移居。況且,意大利傳統很多家族經營的中小企也是私募基金的目標,所以不少私募基金甚至在當地開設分部。這也吸引了為其服務的投資銀行開設分布,形成一個生態圈。
年輕精英講錢
也愛文旅生活
意大利的舉動,固然是以銀彈攻勢搶英國的人才。不過,也不要以為金融才俊只講錢。一名銀行家就坦言,若講稅率低,杜拜比意大利更低,但他不會移居杜拜。同樣地,他也講明,若果是德國法蘭克福提供和米蘭一樣的條件,他也不會選擇法蘭克福。可見金錢誘因是一大因素,卻並非唯一。
上述受訪者沒有明言米蘭吸引的原因,也沒有提到杜拜或法蘭克福不足之處,但相信米蘭的歷史文化,以及美酒佳餚都是原因。有些超級富豪即使「落戶」意大利,也只是每年留幾個月,四海為家。而較為年輕的金融才俊卻不少選擇扎根米蘭。有受訪者提到,除了生活質素外,米蘭的地理位置良好。從米蘭前往風光如畫的科莫湖(Lake Como)不用一個小時,去瑞士滑雪勝地也只是兩三小時。這對於講求work life balance的打工仔也是一大賣點。
當然了,外人移入總會帶來問題。當地人投訴樓價被炒高,連富有人家都有點不滿。皆因國際學校學額不足,而這些new money銀行家,作風和舊派的米蘭意大利富豪不同。報道提到,米蘭的四季酒店和文華東方酒店不少套房都已被外國銀行家長期包起。整體而言,意大利和米蘭搶人才計劃相當成功。在這方面,香港也可以借鑑。特別留意的是,米蘭的成功不只因為提供稅務優惠,其他文化旅遊生活配套也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