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9, 2025

HKEJ - 李聲揚 Ivan Li 2025-09-19 [短炒致富危險過中頭獎打NBA](投資心理)

今年是筆者史上最賺錢的一年(計及收入和股票升值),聽落自鳴得意,實則合情合理。環球股市回報不錯,筆者長期維持100%股票,雪球愈滾愈大,回報金額創新高,合理之極。不過筆者近期卻在節目中大談2008年金融海嘯時槓桿買股票,結果輸身家的教訓。得意之時,就要反思一下,是為「心靈rebalancing」。

 

近期同文畢老林和涂國彬都提到暴富後破產,畢兄講中頭獎,涂兄講NBA球星。筆者當年沒暴富,也沒破產(雖然也輸到負資產),雖然程度有分別,但原理一樣。

 

隨機騙局 好運當實力

 

明明無數前車可鑑,但為何頭獎幸運兒、NBA球星,以及槓桿買股票的人(當年的筆者),仍是不停犯錯?皆因燈蛾撲火,乃是天性。想事先預防,就要了解問題本質。本質是什麼?是Fooled by Randomness,是不理解skill versus luck,把好運誤以為是自己能力。是因為迅速致富,跳過了中間過程。新一代普遍專注力較低,看電影兩倍速都嫌慢,這尤其危險。人貴自知,但既然是貴,就必然罕見。

 

《聖經》提到,「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勤勞積蓄的,必見加增。」年少時不自知,認為講法荒謬:一億就是一億,如何獲得,有何分別?發了達就收手,60/40股債配置,我都懂啦。金融理論和模型,可沒有「一億如何來」此一變項。

 

長大了,明白到理財投資,七分人性三分科學。首先,致富太快,不會有時間反思。第一代的創業家多數勤儉,皆因窮過,財富也是慢慢累積,但後人就不會如此。

 

不過,更關鍵是財富暴增,改變了人對自己的認知。自己搵到錢,當然是能力表現。畢兄文中主角,一天中了兩次彩票,換着今日,應該可以開班教人。不是嗎?近日股市熾熱,常有朋友叫筆者點評若干基金,朋友說基金近兩三年表現不錯,基金經理也講得頭頭是道。筆者答曰:本人近兩三年表現更勝該基金經理,文章更頭頭是道,就只是沒有人家靚仔。

 

 

 

公仔劃出腸:skill versus luck,幾年表現好,不只基金經理以為自己是天才,就連旁觀者都信了。但講回報,比得上於一天內中兩次彩票嗎?只是在貴價辦公室、漂亮銷售人員,以及一堆術語包裝下,整件事好像比「中兩次彩票」專業一點。此乃表相,世人卻目迷五色。

 

中頭獎、球星、槓桿買股票賺錢,何者最危險?三者之中,彩票致富可能最「人畜無害」。多數人都知道,買彩票只是講運氣,即使中獎,都不會認為自己真的「有能力」,頂多覺得自己「行運」。過大海賭多幾鋪是人之常情,但是不少香港人提到中頭獎後會繼續「扮嘢」上班,可見他們有一定自覺。

 

NBA球星就不一樣。打得NBA,哪怕是最「水皮」的,都是人中之龍,肯定是skill主導,能力帶來財富。問題是,球星即使頭腦簡單,都總會知道職業生涯不長。弔詭的是,這卻令球星更加「今朝有酒今朝醉」。正如涂兄所言,不少球星出身貧苦,家庭複雜,肯定是原因。另一原因是風氣:就當球星早早學會理財,但隊友花天酒地,自己不賭幾手,如何有朋友?隊友「搞生意」,買加密幣,難道和隊友講「我出糧月供SPY」嗎?

 

英超球星拿索斯(Graeme Le Saux)帶份《衞報》練波,練完波去參觀博物館,被視為怪胎;再加上不少球星女伴輪流轉,私生子一堆,甚至球星父親也如此。搵得幾年錢,身邊盡是「有急事」的遠房親戚和霧水妻兒,再多的錢也散盡。人不風流枉少年,要潔身自愛,並不容易。

 

不過筆者認為最危險的,是投資(或炒股)迅速致富。中頭獎或打NBA的,屈指可數,未必關你事;但投資迅速致富,身邊總有一個,說不定你就是下一個。

 

自我膨脹 易輸身家

 

投資迅速致富的最大問題,是令自我膨脹。中頭獎的還有幾分自知,打NBA的都知不可能打到50歲。但投資迅速致富的人,必定以為自己是畢非德再世。10萬炒上100萬我都得,100萬上1000萬有何難度?那些「專家」說一年回報率10%,只是他們不濟。

 

自我膨脹,才是令人輸身家的主因。即使私生活檢點、不揮金如土,也往往走上悲慘的結局:像筆者當年一樣。明明是luck,卻以為是自己的skill,理所當然的就會愈買愈大;加上坊間混賬的「贏要谷,輸要縮」教條,肯定是乘勝追擊,不會「得些好意須回手」,否則被人笑是「回塘」。如此下去,根據「每幾年一次熊市」的歷史定律,一般都是未財務自由,已經沒頂。何況正如涂兄所言,今天你說炒上1000萬就收手,到你有1000萬,自然有不同想法。

 

筆者2004年入職銀行,2006年做分析員。港股由2003年開始,年年都升,2007年「港股直通車」更叫人如癡如醉。論市況熾熱,比今天美股有過之而無不及。人性記遠不記近,由筆者認知開始,那時港股就是每年升。當時說法是十年牛市剛起步,什麼股災?

 

雪上加霜的是,筆者做金融,股市興旺下,升職加人工停不了。當時年少,精力旺盛又未結婚買樓,金錢和精力都恍似用不完。分析的股票又大升,客戶稱讚,自己買的ETF也升(分析員不能炒股),女伴也多,如何不自滿?筆者公司並非一線大行,筆者也只是小混混,都已經如此。想想那些大行才俊,如何不當自己是宇宙中心?但後來「港股直通車」煞停,翌年爆發金融海嘯。筆者當時只買ETF,但因為做槓桿,也只有全數輸光離場,損失七位數,所有積蓄賠光,倒欠銀行六位數。驚未?幸好保住份工,還清欠款不難,以後就不再做槓桿。

 

當然,對近幾年炒美股的人來說,以上只是「鴉烏婆捉你」的鬼故事,他們認為筆者嚇小朋友,「今次不一樣」,正如2007年筆者也這樣想。

 

反思己過 避免沒頂

 

想避免沒頂?除了老套(但有用)的分散、分段、不要槓桿外,還有個比較針對人性的做法:就是看自己的失敗個案。看別人(例如筆者)的失敗,作用不夠大,因為你只會覺得是對方無能,自己不一樣。不過,人生總有起跌,得意之時,不妨想想自己出事的日子,警誡一下。這也是筆者近期分享自己經歷的原因,既為警世,也是自省。

 

相傳古羅馬將領凱旋回歸,身後總有奴隸提醒:Memento Mori,本意為「記住死亡」,引申義是「花無百日紅」。記住,當你成功、意氣風發、人人稱讚時,其實你並沒有他們說的那般好;同樣地,一沉百踩,你成為過街老鼠時,你也沒有他們說的那麼差。股市也是如此,總是升也升過龍,跌也跌過龍。升市時自我批判,跌市時自我鼓勵,聽落精神分裂,卻是良方。畢竟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只有偏執狂存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靠運氣贏錢,憑實力輸錢

 靠運氣賺回來的錢,憑實力輸返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