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一陣子將會到中文大學跟一班來自美國的交流生介紹聯滙制度,為欄友梁天卓當義工。我倆都是出生香港、在美國工作的經濟學教師,交流生幾乎都是第一次到香港,在中大校園討論的是聯滙,這個極具香港特色的題目。港美兩地的人事大兜亂,這件事有種說不出的奧妙。
這是第二次跟美國學生介紹聯滙了,第一次在幾年前,是完全失敗的經驗。同事教「貨幣銀行學」,受其邀請客串教一堂特別題目,於是選了聯滙制度,從強方弱方保證講到港美兩地息差,從九七年衝擊港元講到貨幣基礎的組成。悉心安排的教學內容,又圖表又數字,結果只有講者一人興高采烈,所有學生一臉茫然,下堂後急急離開。
固定滙率例子不少 失敗居多
為什麼?因為學生大多是美國人,沒有一個來自香港,甚至連香港在地球上哪個角落也不太清楚,聯滙制度是遙遠而且不重要的事。再者,固定滙率、套息交易、同業拆息等概念太技術性了,就算是有點經濟學根柢的大學生,也會聽得一頭霧水(《金融時報》、彭博等國際級傳媒,談到聯滙的新聞,有時也會搞錯基本事實)。
只是一山還有一山高,也許是無知造成的偏見吧,從來都覺得在美國教中國文史哲很不可思議。唐詩宋詞、三國鼎立、儒法道墨,這些知識經過英文翻譯已打折扣,令本來難明的東西更難明,大學的老師到底有什麼神奇本領,可以衝破重重文化隔閡把其中精采處傳達給學生?相比之下,教經濟學就容易得多了。上次教聯滙對牛彈琴,吃力不討好,也許是用錯方法而已。
從學生的切身生活出發,這個開場白相信更有效:
「如果你們在地球上另一地方當交流生,當美元有所升值或貶值時,你們的消費,無論是到餐廳吃飯,還是到商店買一對波鞋,都會因此變得便宜或昂貴。不過,由於你們在香港,你口袋裏的那張100港元紙幣,今天花掉,又或下個月花掉,甚至是幾年後重回香港才花掉,都會等於大約13美元,不會有變。但若果那是一張1萬日圓,又或是100歐羅,我們就不會知道將來會等於幾多美元了。」
「這就是固定和浮動滙率的分別。你們可能會想起教科書裏提到的固定滙率例子,都是失敗居多。阿根廷、厄瓜多爾、俄羅斯、墨西哥、泰國、委內瑞拉,都曾經嘗試過以不同形式掛鈎美元,加上掛鈎英鎊、法郎,例子就更多了。為什麼固定滙率如此困難?」
香港屬成功典範 惟代價不低
講到這裏,就要解釋固定滙率的實際困難,只是這個問題甚為抽象,對沒有相關經驗的美國學生是很難消化的。用熱門新聞作切入點,或會更實在:
「現在流行講穩定幣。美國政府最近通過了有關穩定幣的法案,其中一個要求是穩定幣必須有儲備資產一兌一支持。為什麼?穩定幣的意思,是其價值跟另一種貨幣(多數是美元)固定,而要投資者相信這不是騙局的一個條件,是拿着這個穩定幣,可以隨時兌換同等價值的美元。當你知道可以這樣做,那你就放心了。弔詭之處是,當所有人都知道可以兌換,那就沒有人因為懼怕而去兌換,不會出現自我實現的預言。」
「固定滙率的難處,正在於此。要成功維持掛鈎,除了要有充足儲備,還需要政府有相當信譽,讓投資者相信他們不會去碰這些儲備。既得利益,加上短視的政治考慮,很少政府可以長期累積儲備,不在政府缺錢時趁機動用,也不在臨近選舉時慷他人之慨。再者,固定滙率雖有穩定的優點,但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固定滙率在經濟不景時會帶來特別大的痛苦。在浮動滙率下,貨幣貶值有促進出口減少入口的刺激效果,但在固定滙率下,經濟則只能慢慢調節改善。固定滙率的另一難處,是當經濟衰退損失愈大,政府放棄的動機就愈大,同時投資者亦會趁火打劫,賭貨幣貶值,增加事情發生的機會。」
講到這裏,就可以指出香港的獨特之處了:
「香港的聯滙制度,因此是一個罕見的例子。四十多年來,經歷過投資者狙擊,漫長的通縮和衰退,結果港元還是在掛鈎美元。香港政府財政穩健,固然是重要的原因,另一個成功因素,則是success begets success,當全球投資者見識過香港過去如何『不惜代價』地維持聯滙,再痛苦的調節也願意承受時,這些往績只會增加他們對制度的信心。與此同時,制度運行了這麼多年,累積了這麼多的信譽,亦令其成為沒有人想碰敢碰的東西。不過,成功維持不等於值得維持,四十多年來聯滙是否符合社會的成本效益,就完全是另一回事。」
這是不需要數字、圖表的一堂課。學生有了這個基礎,對聯滙制度還有興趣的話(相信這類美國學生絕無僅有),就可以再進一步,介紹貨幣基礎、強方弱方等的技術內容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