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9月,市場如小金人之前的判斷,中國股市相對更有意思,而市場萬千寵愛的美股可能得歇歇,整固一下沒什麼不好。周二開局美股有暴跌的勢頭,主要是歐債危機重臨加上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健康憂慮,後續特朗普出來露了個臉,可是歐洲債務問題還在。
說到歐債危機,為啥會有這個說法?這幾天英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升至5.69厘,為1998年以來最高;德國30年期債息升至3.4厘;法國30年期債息升破4.5厘,為自2011年以來首次;西班牙30年期債息升至2023年11月以來最高的4.297厘。這就是最近市場擔心歐債危機來了的原因。
歐洲各強國長債息集體上蹦,尤其是英國。啥玩意?30年債息接近5.7厘,這還是大英帝國嗎?「歐豬」都不至於。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就沒見過這種水平,原因何在?
各國滾雪球般的財政赤字
投資者現在的心態就一句話:「你們到底靠不靠譜?」一邊是愈滾愈大的財政赤字,一邊是政策變來變去。昨天還在說緊縮,今天可能就變成增加支出。這種不確定性,市場最害怕。
英國財政大臣李韻晴剛上任打開賬本一看,愣是有一個350億英鎊的窟窿要填。首相施紀賢緊急重組內閣想穩住局面,但投資者反而更緊張了。這不叫解決問題,這叫換一批人來面對。施紀賢意圖在經濟政策上獲得更大掌控力,主要的財政規則要求:在5年內政府的日常開支應由稅收覆蓋,借貸僅用於投資。想像很性感,可是事實很骨感。英國成為風眼還有就是公共政策研究所提議對銀行在英國央行的儲備金利潤徵收暴利稅,引發市場憂慮英國財政的可持續性,若財政政策落地,可能進一步壓制英鎊走勢。與此同時,市場覺得李韻晴還在,遲早將再度推行加稅措施。
法國那邊更熱鬧。政府說要削減510億美元預算,結果議會裏吵成一團,信任投票都可能通不過。去年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5.8%,現在說要減,談何容易?這不是減肥,這是要求一個體重兩百斤的人一個月瘦50斤。
就連一向穩重的德國也扛不住了,國防要錢,基建要錢,社會福利也要錢,支出大幅增加,長期國債同樣被拋售。市場突然意識到,德國也不是永遠的安全牌。德國現在舉國要血脈覺醒,要再軍事化,動輒說幾千億軍費,請問你德國的財政能力怎麼負擔?如果德國的財政赤字率都飆到5%,那30年國債利率何止現在的3.4厘,4厘都不是過分。關於這個,事實上別說歐洲大國,連日本也差不多。
現在最讓人擔心的是那個「惡性循環」:政府債務愈高,市場愈擔心,收益率就上升;收益率愈高,政府還債壓力愈大,市場就更擔心。這個迴圈一旦轉起來,誰都喊不停。
別把通脹黏性不當一回事
除了投資者對各國財政赤字失控的擔憂外,通脹也跑來添亂。最近幾個月英國消費物價指數(CPI)有反彈跡象,達3%以上,通脹反覆走高帶來利率走向的不確定性。歐羅區8月份通脹還超出預期,歐洲央行也只能維持高利率。資料顯示,歐羅區8月份CPI年率初值錄得2.1%,高於7月的2%,預期為2%。推動因素主要來自未加工食品價格上漲,以及能源價格下跌帶來的拖累減弱。剔除食品和能源等的核心CPI則維持在2.3%,高於市場預期的2.2%。
數據公布後,大家開始重新預期歐洲央行未來幾個月將維持利率不變。歐洲央行到今年12月前再度減息的可能性僅為25%。歐洲央行執委會的大老爺們也同意通脹風險實際上傾向上行,央行內部的「鴿派」可能仍會推動再減息一次,但要實現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暫停減息的理由已相當充分。
通脹壓力使央行貨幣政策走向並不是就是減息這一條路。試想想,如果英國,甚至歐洲央行,以至日本央行年底加息,市場估計會瘋掉。這是不是不可能?小金人早前聊聯儲局利率走向前景時已經分析,以美國現在通脹情況看,局方需要加息而不是減息,所以減息是因為不得不這樣做。除了美國,英國、歐洲、日本情況大體上差不多。老實說現在央行不是不想幫,是自身難保。投資者的心態徹底變了,以前養老金基金最愛買長期國債,現在態度完全不一樣:「30年後還錢?太久了吧,不確定性太高了。」英國發債部門已經把超長期債券發行量降到歷史最低,但收益率還是壓不住。這不是時間問題,是信任問題。
總結來說,小金人覺得這次不至於短期內造成歐債危機,因為畢竟各國政府還有招,而且還可以繼續拆東牆補西牆。可長遠來說,從美國到歐洲,到英國日本如果無法抑制不停惡化的財政赤字,那終究會有財政崩盤的一天。問題是小金人也不知道這一天什麼時候發生。
對我來說,我就是不碰任何長年期國債,甚至頂級優質企業債,也是一般般。反而是股票和虛擬貨幣可能在現今時代還更好一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