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7, 2025

HKEJ - Byron Tsang 2025-08-27 [銀行總結餘可以不動如山] (銀行結餘)

20235月,銀行體系總結餘開始由高峰下跌,坊間流傳大量的「歸零」、「抽乾」等驚嚇故事。有見及此,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撰寫了一篇網誌,提供了這個答案:「『銀行體系總結餘』是指香港各家銀行設於金管局結算戶口的結餘總和。結算戶口是銀行用來與金管局、與其他本地銀行之間的支付結算,該類戶口的結餘沒有利息。因此,銀行一般都不會在結算戶口存放過多餘額,而結算戶口的結餘只佔銀行資產的小部分。換言之,銀行體系總結餘反映銀行在這個港元『交收平台』上的總流動性,我們的着眼點應該放在整個銀行體系可以動用的資金。」 答案的餘下部分,就是關於銀行如何利用大量「外滙基金票據及債券」取得即日流動性,已經寫過多次,不再重複了。

 

巧合地,是在總裁發表文章後幾日,總結餘終於止跌,維持在450億元左右。神奇的是,這個數字維持了剛好兩年,在20255月完結,期間數字只有輕微上落,製成圖表就是一條清楚不過的橫線。為什麼這個情況發生了不止一次,總結餘過去亦曾以年計地保持穩定?

 

屬間接指標 高低影響拆息

 

打個簡單的比喻,我們有些錢放在投資戶口賺取回報,有些錢放在銀包。另外有些錢則會呆在沒有利息的支票戶口,為的就是有需要時可以方便地使用,銀行放在結算戶口的錢亦即總結餘就是這個性質。

 

銀行之間每日都有大量的資金出入,有人入票,有人借錢,涉及的金額可以非常巨大。銀行把錢留在結算戶口,主要是用來跟金管局及其他本地銀行之間的支付結算。上星期本欄解釋過,銀行交易除了靠總結餘的錢,也可以利用「外滙基金票據和債券」,跟金管局借錢解決日常流動性的需求。銀行最理想的做法,當然是全部交易都靠金管局的即日回購,因為「外滙基金票據和債券」有利息收,不似總結餘的錢只會原封不動。只是這些如此吸引的「外滙基金票據和債券」,一直都超額認購,銀行不能完全依靠這個方法,於是就要把小部分資金放進結算戶口了。

 

銀行跟我們的另一不同是要滿足監管需求,銀行不能把收到的全數存款都用作有風險、流動性低的投資,總要把部分資金放到安全的地方,除了現金和「外滙基金票據和債券」,結算戶口就是另一選擇了。

 

因此,總結餘本身是一個「意義不大」的概念,但這個數字的高低卻反映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當資金流入香港,買港股及港樓,銀行的港元存款增加,總結餘自會「水漲船高」,跟隨上升(當資金流入規模太大,令港元觸及強方保證,金管局買美元賣港元,更會直接把資金放到總結餘)。相反,當港元流動性緊絀,總結餘就會下降了。總結餘因此是個間接的指標,而其高低跟銀行同業拆息關係密切【註】。

 

明白了總結餘的意義,我們就知道總結餘何以長時間沒有明顯變動了。資金當然會無時無刻出入香港,但當其金額不大,又或出入大多互相抵消時,香港的流動性沒有大變,總結餘自然就不動如山。只有在資金出入一面倒,甚至觸及強方弱方保證,總結餘才不會是一條橫線。

 

曾見450億元止跌 惟無深意

 

那麼450億元又是否一個有特別意義的數字?港元流動性太多還是太少,其實是個的相對概念,需視乎港美息差,隨着息差收窄,港元流動性就會達到一個均衡水平,總結餘亦會在某個數字徘徊。至於這個數字是幾多則不能說得準,既包括銀行業務環境的微觀因素,也視乎全球經濟走向等宏觀情況。籠統地說,這就像供求交叉的圖表,均衡的量可高可低,沒有一個適用於任何時候的數字。就如今次息差收窄的調整,總結餘不一定會跌至450億元告終。

 

註:值得補充的一點是,總結餘跟拆息的關係並非一升一降。當流動性非常充裕,拆息也不會因總結餘下降而有明顯上升,要到總結餘夠低才有反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HKEJ - 李聲揚 Ivan Li 2025-09-05 [倫敦才俊情迷Milano]

英國脫歐理論上有利有弊,但現在看來似乎是弊多於利,不少當年支持脫歐的人都在後悔。當時很多人擔心脫歐將會影響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結果倫敦的地位暫時未見明顯動搖,惟的確有人才外流問題。有趣的是,最受惠的不是法國巴黎或德國法蘭克福這些傳統金融中心,不少倫敦才俊選擇搬到意大利米蘭,高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