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香港的貨幣基礎分為負債證明書(即紙幣)、政府發行的流通紙幣及硬幣、銀行體系總結餘、外滙基金票據及債券這四部分。
然而,未必有太多人知道的是,現時總值2萬億的貨幣基礎中,外滙基金票據及債券(以下簡稱票據)原來比重最大,佔了接近三分之二,價值1.3萬億。更少人知道的,是這些資產到底有什麼功能。
保持銀行運作暢順
金管局定期在市場發售票據,而持有的絕大部分為持牌銀行。票據一般是有回報的,亦即銀行付出100元購買,若干時間後可以取回超過100元。
銀行持有票據的主要原因,當然不是為了賺取不太吸引的回報,而是因為這些資產有更重要的用途。
銀行每日營業,都有大量資金出入,當中隨時涉及天文數字。在幾十年前,銀行的做法是在每日完結前埋數,計算出入的總和,只是隨着金融市場愈來愈龐大,銀行之間的「交通」愈見繁忙,如此埋數方式會有「火燒連環船」的風險:某銀行發現當日不夠錢找數,連累另一間銀行收不到錢,繼而波及其他銀行。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加上電腦科技的配合,銀行體系大多在上世紀末開始採用「筆筆清」的結算方式,不會等到每日完結才計數。「筆筆清」的結果,是銀行對流動性的需求大增。每日完結時計數,當日一筆大額流出,可以跟另一筆大額流入相抵消,銀行就不用持有大額的資金。在「筆筆清」的安排下,銀行就要解決每一單交易,需要更多資金了。
票據的主要功能,是容許銀行自動把持有的票據暫時賣給金管局,轉換成港元資金,用來跟其他銀行交易。只要銀行可以在當日跟金管局買回票據,便不會收取任何利息,亦即可以免費取得即日的流動性。
換取安全之社會代價
絕大部分時間,金管局都不會主動增減票據的數量,而是被動地發行新債取代舊債,讓票據的總額隨着市場利率上升。只是在大量資金流入流出香港的非常時期,金管局卻有調節的空間,可以增發票據,從總結餘抽走資金,又或減發票據把資金放回總結餘。
銀行體系平常的運作,只會用到1.3萬億的小部分,亦即香港有龐大後盾,足以抵抗可以想像的「大鱷」衝擊,利率不會因對港元的供求突變而大幅波動,不會重演1997年的災難。
不過,世上沒有免費午餐。銀行除了可以免費取得即日流動性,持有票據還有利息收,可說是被補貼去維持金融穩定(金管局每次發行票據都出現超額認購的情況,因此相當合理)。補貼的來源,是票據背後的外滙基金,從其平均回報中撥出一部分給銀行。
這外滙儲備中的1.3萬億,就是為了透過票據的形式去維持銀行體系運作順暢。外滙儲備作這用途,放棄的就是其他用途,亦即對社會有代價。
傳統的說法,是外滙儲備愈多愈好,沒有最安全,只有更安全,1.3萬億雖然是天文數字,但更多必定更好,因此要繼續努力積累下去。惟當安全措施有成本,這個說法根本不合經濟邏輯。
現時的票據規模,對香港整體來說,是否符合成本效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