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苑國際(02232)公布業績,不得了,原以為美國的關稅多少對其有些影響,只是衝擊的程度有多大,而答案竟然是公司業績完全沒受關稅拖累,連北美市場收益也增加。公司在業績報告上,特地解釋了為什麼業績未有太受關稅影響,簡單說就是關稅都由美國客戶自行承擔,而他們都是國際品牌,毛利率非常高,有加價轉移關稅予消費者的能力。咦,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是說關稅是海外廠家付,而美國正因關稅收入大增,財政情況大為改善嗎?
轉嫁國外廠商算盤打不響
關稅由誰付,還是要看我對你重要些,抑或你對我重要些。明顯地,美國的生產成本高,不適合在地自行生產衣物鞋履,而美國的品牌本身便是靠外國低廉的人工去維持高毛利,如果生產全移回美國,利潤較付關稅還少。換句話說,美國零售商或衣物鞋履商,並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故只能自行承擔大部分關稅,再嘗試加價抵消關稅損失。
而晶苑的業績,就是告訴了市場這現實情況。如最終美國企業加價令銷量下跌,就自行承擔部分關稅,這就會吃掉公司的毛利。
特朗普的算盤,是外國怎說都會為一些產業的關稅埋單,如有些產業不可能轉嫁,最多便是稍後為被轉嫁的企業退稅。現時客觀結果,大有機會是美國人及美國企業要承擔大部分的關稅,特別是必需品。這等同於美國人為美國長年來不謹慎的財政政策,被國家「抽稅」埋單。變相加稅的效果,將會影響美國經濟,因為會令消費及公司盈利下跌。
我不是認為100%的關稅都不能轉嫁至海外供應商,但實際上可轉嫁的百分比很小,因為本來的生產商已是最低價,而且都已建廠在最低關稅的地區。
近日美股無聲無息突然出現較深度調整,而且出現時間為一眾科企公布遠勝預期的業績之後。這除了是早前不少股份的估值已炒得很高外,在對等關稅落實後,美國不少商品開始進一步調高價格,變相消費者的購買力下降,又或是不加價的零售商毛利下跌,相關影響,後續對美國經濟會造成壓力。
當下面對消費者購買力下降,要為經濟撐場,減息令美國人財務支出下降,是較直接的造法。不過,聯儲局在通脹上行,就業暫未見大幅下滑之時,對是否大規模減息有保留,剛公布的聯儲局上月會議紀錄,便顯示雖然有委員擔心就業市場放緩,惟更多委員擔心美國通脹有上行壓力。聯儲局委員對減息公事公辦,拒絕華府減息要求。
特朗普一直指美國沒有通脹,實際上核心通脹數據轉升,數據還未反映8月份開始加倍的關稅。他不理數據,改為用政治恫嚇務求迫使聯儲局減息,先是不斷指要為聯儲局裝修超支控告主席鮑威爾,新近亦指不支持減息的其中一名委員在申請房貸時有違規之嫌,要求司法部調查。這種方法,或許只會令聯儲局內有節氣的委員,更堅持不減息。
美股偷步調整勿掉以輕心
現時市場預期美國在年內要減息0.5至0.75厘,如9月份減息落空,同時美國通脹數據上行,則美股可能會出現深度調整。
對港股而言,通脹最終情況,可能令結果較為微妙。現時中美關稅問題懸而未決,惟一旦美國的通脹數據在短期內急升,美長債孳息率上升,最終或令美國在關稅上作出更大讓步,以穩住經濟及市場,中港股市的情況,便可能沒有預期那樣差。
如是,美國有可能調低日常用品關稅,只緊守高技術及一些它認為與國家安全有關的行業,逼它們返回美國生產。
究竟關稅會否導致通脹,在現代社會中並沒有大規模的實驗印證,理論上關稅不會對價格毫無影響,如果是輕微,那只是代表大部分轉嫁了給廠家或零售商,等於結果是在此零和遊戲中,是通脹上升,還是企業利潤下跌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