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工作者的口中經常聽到這樣的投訴: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大的障礙,不是數學公式,也不是科學實驗,而是「讀不懂字」。這裏的「讀不懂」並非單純指識字量不足,而是根本沒有掌握閱讀的基本能力。換句話說,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學會怎樣去閱讀。
這種困境並非少數個案。美國有調查報道便顯示,美國一代學生因為錯誤的閱讀教學方法而「輸在起跑線」,導致數以百萬計的孩子,甚至到了中學階段仍然無法流暢閱讀。這個情況,對香港家長來說並不陌生:許多家長也曾經擔心自己的孩子「死記硬背」成績不錯,惟一旦遇到稍長篇的文章就讀得零零碎碎,不能抓住重點,更不用說從中體會文字的深層含義。
補充必要知識方能理解意義
有些人以為閱讀和說話一樣能自然學會,但事實並非如此。口語是人類經過長久演化的本能,而閱讀僅有數千年歷史,並沒有「天生」的腦區支援,必須靠刻意訓練。若教育只靠「多看就會懂」的浪漫想像,學生往往停留在看字卻不懂字的階段。有效的方法(如果是英文的話)是系統地教授字母與聲音的對應關係,也就是拼音教學。雖然練習重複,卻能讓孩子學會拆解陌生單字,而不是隨意猜測。
即使能「解碼」,閱讀的挑戰仍在於理解。閱讀不是在真空裏進行,而是依賴背景知識。假如文章寫道,「球隊在落後一球時換出前鋒、改打防守。」熟悉足球的人立刻明白這代表戰術保守,甚至可能引來球迷不滿;但對不懂足球的人來說,只看到「有人被換走」而已。這就是為什麼沒有知識支撐,學生無法真正「讀懂」。
因此,課堂應在閱讀前補充必要知識,例如讀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如果學生不知道宋、元之際的歷史,以及漢人與蒙古之間的衝突,便會把它當成單純的武俠冒險故事,只看到招式與恩怨,卻讀不出郭靖在民族矛盾中掙扎的忠義選擇。少了這層背景,小說的深層意義便無法被理解。
提供片刻沉澱
重建專注力
詞彙是閱讀的基石。一個有效學習詞彙的方法是先給出準確定義,再要求學生把新詞運用在不同情景中,連結到自身經驗才能真正存入長期記憶。我自己也深有體會。
我曾經在睡前為大兒子讀書,如今他12歲,一周能讀十多本書,還會和我討論劇情與角色。從「被閱讀」到「熱愛閱讀」。換言之,閱讀能力一旦建立,孩子便能打開知識的大門。
更重要的是,故事本身對人類有天然的吸引力。從原始人圍着營火聽狩獵故事,到現代人參與讀書會,故事都是凝聚群體、傳承知識的重要方式。
在香港這樣的高壓城市,書本或許更能提供片刻的專注與沉澱。當一群學生或朋友共同閱讀同一本書,一起笑、一起嘆息,閱讀便不再孤單,而成為一種社交連結。
可惜的是,對不少家長來說,手機和社交媒體嚴重侵蝕了我們(和小孩)的注意力。學生閱讀時,往往幾分鐘就被訊息打斷,閱讀經驗變得零碎和斷裂。
要重建專注力,最簡單的方法,或許正是回到最傳統的模式:在課堂裏集體朗讀,全班一起靜讀10分鐘,再逐步延長時間。在家裏,家長同樣可以營造閱讀時段:每天固定半小時,全家關掉電視和手機,各自讀書。父母不必要求孩子即時分享心得,只需讓他看到大人也能專注讀書。這種以身作則往往比任何說教更有效,因為孩子會明白,閱讀不是功課,而是生活的一部分。這種專注力訓練也許艱難,卻是送給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禮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