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停擺,經濟數據也跟隨停擺。例如最近風雨飄搖的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其網頁自10月1日起就沒有更新,本應在上周五(3日)公布的就業數據,要等停擺結束後才會揭曉。若果兩黨繼續未能結束爭持,下周的物價指數隨時也會因此暫停。
公布日前可「買定離手」
金融市場與經濟數據息息相關。沒有經濟數據的日子,金融市場又會有什麼異常表現?
眾所周知,長期而言股票的表現跑贏國債。視乎不同年代、不同經濟環境,兩者的年回報差距由幾厘至近十厘不等,這就是「股票溢價」(equity premium)。較少人留意的是,這個溢價並非平均分布在一年內的所有交易日,而是極為集中,造成「宏觀公布溢價」(macroeconomic announcement
premium)的現象:股票之所以能長期跑贏債券,關鍵就在於每年幾十個有宏觀經濟數據公布的交易日。沒有數據的交易日,股票表現其實和債券相差無幾;但在數據公布日,股市回報往往突飛猛進。這些日子成為風險補償的主要來源,市場的大部分回報都在這些「揭盅」時候出現。
為什麼?簡單來說,由於宏觀數據並不是每分每秒地公布,而是定時定候地公諸於世,每逢在數據公布前夕,投資者就像面對一個「買定離手」的機會。比如說,在本周五(10日)有重要的就業數據公布,視乎數據好壞,我們會修正衰退出現的機會率,亦會改變對貨幣政策的預期。雖然投資者對數據走勢都有一定看法,並非純粹等開估,但預測是對是錯,始終要等到數據正式公布的一刻才有分曉。
「股票溢價」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股票表現差的時候往往是在消費者尤其手緊之時(例如衰退)。要投資者冒這個險,股票回報就要有溢價,作為額外的補償。在數據公布前買入股票,可以看成一次「博冇事」的投注:數據出乎意料地差,股票價格就會插水;但數據正正常常的話,股票價格就會上升,作為回報願意承擔這個風險的投資者。
戲劇性復常釋放不確定性
基於這個邏輯,宏觀數據公布可視為一次不確定性的「釋放」。在公布前,不確定性日積月累;在公布當天,市場集體獲得新資訊,疑慮瞬間消散。當政府停擺導致數據延遲,就等於延長了不確定性積聚的過程。
根據以往經驗,勞工統計局與其他政府機構在停擺結束後通常會盡快補發延遲的數據。例如2013年,美國政府自10月1日起停擺16天,原定10月4日公布的就業數據,最終延至10月22日才發布。理論上,等到政府重開、數據終於回歸那一刻,市場的反應只會更加劇烈:平時數據公布日的「股票溢價」已經特別高,停擺之後的第一輪數據公布,其溢價只會更高。
理論如此,實際上「宏觀公布溢價」在停擺後是否特別高,則是一個尚未能證實的假說。由於過去政府停擺次數不多,我們沒有足夠數據去作出判斷。有實驗精神的投資者,不妨留意停擺後的數據公布日期,試試能否在公布前入市賺取額外回報。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