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分兩次貼文,稱對於中國公布的稀土設備和中重稀土相關物品實施的新出口管制非常不滿;作為回應,恫言把在現有關稅基礎上對中國商品額外施加100%關稅,並對關鍵軟件產品實行出口管制。周末局勢有所緩和,周一股市低開高走。可是,到了周二,雙方好像都沒有停下來的跡象,中方反擊甚至制裁了南韓的造船廠韓華株式會社旗下5家美國子公司。然後,股市又再跌,到了周三,股市反彈。所以,過去3個交易日就是這樣暴跌暴升模式。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兩次反彈力度都是弱過下跌幅度。這反應顯示:①、市場出現條件反射式risk off,但整體強烈度相較4月初「解放日」收斂;②經過6月至9月漲勢,估值居高不下,所以10月主線還是想調整。
為啥市場會想risk
off,可是又不太悲觀,原因有三。
一、新措施將於11月1日起生效
生效日定在10月20日至23日四中全會閉幕之後,以及10月31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兩國領導人可能會晤之前,雙方旨在通過新一輪極限施壓,獲取談判籌碼。特朗普是再度引用《交易的藝術》中「激化矛盾→極限施壓→將局勢推向災難邊緣→試圖在最後一刻達成交易」場景,抑或再度TACO?值得一提,美國8月延長90天145%關稅暫停期,死線為11月10日,這原本就是一個周期性事件,但也存在不確定性:11月5日美國最高法院將開庭審理特朗普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加徵關稅的合法性,他現在需要準備「Plan B」新的100%關稅替代方案。
二、沒有「解放日」全面出擊版本
本次衝突的性質與「解放日」有本質區別。當時特朗普政府顛覆了全球貿易規則,對包括盟友在內的57個交易夥伴發動了無差別、系統性關稅攻擊;目前局面是針對特定國家與特定行業的貿易摩擦升級(如同「特朗普1.0」時期的「邊談邊打」模式)。更重要是,過去幾個月美國已經與大多數國家達成初步的貿易框架協議,將此次事件的直接負面影響限制在雙邊範圍內,有效避免了系統性風險蔓延。
此外,宏觀經濟背景也提供了必要緩衝,經過兩個季度觀察,現實層面關稅並未(像此前市場預期那般)造成通脹失控,而關鍵是聯儲局似乎已把關稅的通脹效應定義為「短期的一次性衝擊」,並轉向逐步放寬貨幣政策來引導經濟軟着陸。
三、中美新型恐怖平衡
老實說,我覺得中美不可能真正和解,可是4月那次以後,美方已經明白兩國達成「新恐怖平衡」,就算能弄死中國,美國也必定殘廢,而且現在最大問題就是軍事,美方在這方面完全沒把握能壓制中國,哪怕叫上日台韓澳。現在美國出口只佔中國總出口額的十來個百分比。當然,中方也無法有限重創美方。這就是新的恐怖平衡。美方打貿易戰,事實上這張牌愈打愈弱,看看內地出口,海關總署公布資料顯示,9月份美元計價出口按年增速從8月的4.4%回升至8.3%,高於預期的6.6%;進口金額則升7.4%(前值1.3%),貿易順差上行至905億美元,多了88億美元,淨出口對經濟增長仍形成拉動。
稀土限售僅是戰術手段
9月份中國對美出口按年跌27%,對整體出口的拖累收窄至4.2個百分點,關稅對美國出口的直接影響仍顯著。對歐盟出口增速較8月份上升3.8個百分點,至14.2%;對東盟出口增加15.6%;對非洲和拉美出口增長大幅擴大20.5個百分點,至56.4%和15.2%。這是一個非常強烈的資訊:中國有能力通過擴大自己對其他地區的出口,彌補對美出口的減少。美國現在只佔中國直接出口一成多,這是中國擺脫對美國市場依賴,出口徹底多元化的里程碑式成就。它不僅是經濟上的,而且極具地緣政治震撼力。特朗普團隊對華施壓最大的關稅牌基本上被中國瓦解了,今年9月是一個歷史性的月份。
我感覺這次雙方就是11月南韓會面前的大力試探,可是雙方都還是知道自己在玩什麼遊戲,特朗普給出的回饋是關稅的增加,然後生效日期放在了APEC結束後一天,在後續的採訪裏面也沒有關上的大門,意味着雙方可能會在南韓進行一次真正的談判。這代表中美元首每年11月左右的會面,前幾次其實都是禮節性居多,更多是保證雙方不擦槍走火,而且美國在之前處於戰略的進取一方,中國更多是疲於應對,這一次看起來,是存在一些實質性溝通的事項。
回到結論,我覺得北京沒有把稀土和禁運當做戰略競爭的核心,更多是一個戰術的手段,這像是對美方憑空造牌戰術的回應。而華盛頓在幾個小時內給出了一個理性的回覆。綜合考慮到下個月最高法院對於關稅的裁決,美股自己的位置還有其他的經濟問題。我覺得雙方會在南韓有一個還可以的結果,至於最後談判達成什麼交換,可能會是更重要的問題。可是,問題是首爾峰會後,中美纏鬥仍將繼續,鬥而不破,這事實上是一場論持久戰。
如上所述,中方對美制裁已經產生強烈的抗藥性。下一步如果中方在半導體晶片工藝上有真正突破,那老美就不知道怎麼弄了,難道動武嗎?誰都想中美動手,可美國人的心裏比誰都清楚──謝謝,暫時沒這個需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