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周五晚公布的上月非農就業新增職位為7.3萬份,跌低於10萬份之餘,報告亦大幅調低上兩個月的職位增長共25.8萬份,數據除了令美股下挫,亦令總統特朗普非常尷尬,他認為數據被操控,特意令他難堪,即時撤換勞工統計局局長。究竟是數據被操控,還是事實根本如此呢?
政策頻改 影響企業招聘
翻查過去兩個月的非農就業數據,醫療、物流及政府的新增職位多於預期,令此前每個月的數據也高於預期,物流增加人手與供應鏈重整,以及零售商備貨存倉不無關係,而政府新增職位近月不跌反升,則一度令人認為何解DOGE一邊炒人,一邊地方政府仍大力加人。如今,數據顯示可能此前DOGE炒人未完全反映在失業率上,當員工正式完約後(可能是清假或完成待通知期),其對美國的就業數據影響才開始浮現。
為何數據偏差可以那麼大呢?首先,非農就業數據是以收集企業問卷作估算,而不是全國所有企業的真實數據,這三兩個月間關稅變化太大,企業就算最初有開新職位的意向,但最終決定再三思甚至取消聘請,這不足為奇。當政策不明朗漸增,企業在這幾個月招聘態度反覆,先觀望關稅塵垢落定後,才再重新估算所需人手也不奇怪。但我只想指出,這幾個月數據需大幅修訂,還是可以解釋得到當中原因。大型科企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下,就算盈利再增,也是以削減人手為主調,故下修後的就業數據,也許更精準地反映美國勞工市場實況。
企業不增聘,但科企此季的盈利仍大增且勝市場預期,只是當全球關稅在8月1日進一步上調以後,企業的盈利或會正式開始受到擠壓。特朗普認為關稅會是其他國家的供應商負擔,但早前德銀及富國銀行皆發表報告指,在數據上,自4月以來的額外10%關稅,都是由美國零售企業及美國消費者承擔,外國供應商大多沒有吸收這部分關稅。而當現在全球關稅幅度落實,實際關稅由10%上升至接近20%或以上,則企業所需承擔的關稅會增加,在備貨賣完以後,新貨無可避免有加價壓力。如果消費者承擔關稅,則購買力會下降;如企業承擔關稅,則企業盈利會受損,唯有繼續控制成本(裁員),以抵消部分影響。如非農新增職位在下月再萎縮,同時通脹數據延續上升勢頭,則關稅效應正開始反映在美國經濟上。
股市暫未急挫 末季才見真章
特朗普認為可透過「大而美」減稅法案抵消關稅影響。同時,在簽訂貿易協議時,逼令他國加大對美國的投資及對美企開放市場。現實又是否如他所願?現時多國的投資協議能否在他任內如期推進是一個謎,最終各國投資承諾是否能落實,要靠私人企業投資而非各國政府出資。如私人企業覺得計不到數,投資承諾稍後未能達標的機會不低,而特朗普亦難以脅迫外國政府強迫私企加大對美國的資本投資。
雖然我對美股的高估值一直有戒心,但無可否認是科企的業績一直「交到數」,即便維持高買高賣的做法。可是,上周五突然大幅下修的就業數據,對高估值的美股,短期總會影響投資信心。只是,就業數據(假設現時數據正確)在科企繼續推動人工智能削減人手下,或與企業盈利的相關度下降了,而股市側重反映企業盈利。因此,在企業盈利仍堅韌下,我預期美股此刻未至於轉勢直插,短期或只會出現3%至5%的調整,屬市場風險胃納的轉變。
中期走勢則視乎關稅開始實施後的通脹數據會否攀升,以及消費者的購買力會否逐步萎縮。最終要出現較壞局面,也可能是在第四季,當聯儲局減息後,經濟數據仍偏弱之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